战国作为一个思想及其发达的朝代,策士在这个舞台上充当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研究战国的文学发展必然离不开对这一群体形象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任何一个理论范畴绝不是单一的定义概述,其必然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进而对其分析就不能趋于单一和片面。因此,本文将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策士”概念进行分析,使其内涵与外延更加清楚。战国策士的分析离不开对《战国策》的分析,众多策士的言谈举止都被收录其中,“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营。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子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策士的前身多为“游士”,《战国策》一书则是战国策士最为全面的辑录文本,故后世之人称谓的策士则多是《战国策》中的策士群体。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策士的狭义范畴其实就是以《战国策》文本为核心所涉及的士人,其形象大到君王身边的近臣,小到深藏陋室的下层贫士,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底层出身,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有相似的风貌,足智多谋、才华出众,而又极其狡诈奸邪,常常以个人为中心,个性化色彩比较浓厚。策士的广义范畴,当以整个战国时代为主,站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
概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策士,这是顺承春秋时代的正统文化在战国时代的又一次绽放,是秉承礼乐文化的延续,这群士人身上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时代礼乐文化,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主要是指狭义范畴中的这群士人,出身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就是及其的张扬自我个性,展现自己的才华,几乎完全的抛弃固有的正统观念,而是主张权谋、权势、权术,利用战国频繁的战争割据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自己获得利益最大化。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策士群体,在战国竟然同时出现,而让我们惊奇的是这种不同的存在在今天看来竟毫无违和感。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思想主张的两群士人,像两朵双生花一样在战国肆意绽放,用自己的个性与才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格,而这种不同人格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整个文化的发展更加的多元。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广义的“策士”概念出发,来研究不同特点的策士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学价值。思想是一个时代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而思想家则是承担着这个巨大的历史使命,战国时代的思绪领域正可谓百花盛开。首先,战国是一个思想家高产的年代,处于这个时期的文人并没有受到动荡局势的过多影响,而是能够在乱世中保持自我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特点。战国亦是一个思想杂糅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出现、文学作品的多产、思想文化达到盛况等诸多现象足以说明。就后一点而言,有的是对固有思想的延续,如儒家的孟子对孔子学说进行继承和发展,再如道家、墨家开拓出新的领域,成为思想洪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战国士文化同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较春秋时代的君子文化而言战国更具有代表性。春秋时代的君子文化是极少数人的发声,是特权阶层的高雅体现,而战国策士则很好体现不同阶层士人的心声。“思想策士”主要指的是在思想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士人,但是他们又没有完全远离政治斗争,而是游离于政治的边缘。换句话说,他们是一群没有政治头衔的思想者,特点之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独立的人格,在宣扬自己主张的时候不与现实妥协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其二,他们并不能真正的逃离时代,总是与政治存在千丝万缕的纠葛,结果只能选择冷脸旁观,以著书立说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政治上没有建树,在思想领域却成绩斐然。综上,笔者认为,思想策士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时代大环境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多的应该是对人本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