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这次大家不同意了,说

中科医院专家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1267.html
最近,李娟被自己11岁侄儿的“灵魂叩问”难倒了。这个小学生看了语文书上《鹬蚌相争》这篇课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李娟看了课文之后也回答不了,只好说:“《战国策》里面就是这么写的。”没想到这个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又问:“到底是《战国策》里这个故事是瞎编的,还是里面的赵惠王太傻了?”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这不是“小学生质疑XXX”这样的话题第一次上热搜了。相信大家还记得前不久的小学生质疑课文《后羿射日》的事,那个学生的疑问是,既然太阳把河水都晒干了,后面怎么又说后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这个问题确实很有道理,获得了大家的认同,教材编写人员也表示考虑修改。但这次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大家都不同意了,没有像上次那样的夸赞、鼓励和敬佩之声了。另外,教材编写者也表示不会进行更改。鹬蚌相争出版社的刘江华老师回应记者说:“这个学生的质疑是很好的,课本里的故事是从《战国策》里出来的,古文就是这么记载的,我们暂时不会更改教材。”语文书里的课文《鹬蚌相争》节选自西汉刘向编写的《战国策》,就算真的有错误的地方,可以把它从语文书中删去,但是不能修改,因为教材编写者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课文。渔翁得利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苏代剧照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了让燕国免遭战火而去说服赵惠王。苏代的意思不过就是说,我们两国相争,必然会两败俱伤,反而让秦国得利。但他没有直接这样说,而是给赵惠王讲了一个故事,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其实,这就是一个寓言。赵惠王寓言通常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创造一个奇特的形象世界,比枯燥地说理更容易让人接受。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寓言最大的作用就是能让人跳出自身所处的利害关系网,用类比的方法虚构一个故事,让人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清自身所处的境地。因此,寓言的故事都是手段,也就无所谓真假了。中国经典故事如此说来,这位质疑鹬蚌相争的小学生可能是缺乏形象思维,对寓言的了解不够,才会如此较真。这个故事的确是瞎编的,但赵惠王绝对不是个傻子,苏代是个聪明人,他也是个聪明人,因此才能如此交流。如果赵惠王也像这位小学生一样思考问题,苏代恐怕是要犯欺君之罪了!这个问题大家都能想通,于是这次就有很多人冷嘲热讽地批评这个小学生。小学生这小孩就是杠精,别说夹不夹,他们会说话吗?这个真的是没想象力了,现在的小孩都这么木讷的吗?最精华最重要的是它要表达的寓意,这种抓小放大的小聪明不可取。乌鸦喝水的故事也是假的啊,都这么追究的话还要不要上课了?我以为现在的小孩和我们那会一样,知道这是个寓言故事,知道寓言故事的本质,不会提这种“低级”问题。这个小孩怕是连《桃花源记》也不想背了。鹬蚌相争看到这样的评论,笔者不禁担心这孩子的心理能否承受得了。不管怎么说,小孩子有质疑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尽管他错了,我们可以悉心给他解释,而不是嘲笑他,扼杀他的好奇心。对于这次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你怎么看?欢迎发表您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