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三夏、商、周的更替
1.历史年代标尺可以将复杂的历史阶段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段历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与年代尺上朝代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晚期B.商王汤建立了②
C.周厉王导致③的灭亡D.④出现了甲骨文
试题解析:
①是夏朝,建立于前年,这属于21世纪早期,故A错误
②是商朝,商朝由商王汤建立的,故B正确
③西周由周幽王导致灭亡的,故C错误
④为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朝出现的,故D错误
考点四西周分封制
2.《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应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A.纳贡B.朝觐C.作战D.分封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第二步,分析题干中所给材料:诸侯朝于天子,一不朝,再不朝,三不朝。说明是“朝觐”义务。
考点五三家分晋
3.“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这首历史记忆歌谣主要体现的事件是()
A.长平之战B.三家分晋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
解题思路:
提取题干中关键信息,有“战国三雄”“进入战国期”可知该歌谣体现的事件是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三家分晋”。A、C、D项战役均发生在战国时期,与“进入战国期”的时间不符。
考点六商鞅变法
4.贾谊《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秦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此段材料不能反映出()
A.商鞅变法的人物B.商鞅变法的内容
C.商鞅变法的原因D.商鞅变法的作用
试题解析:
从材料的题干中找能具体体现的依据。
①“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秦公)”体现变法的人物,是商君。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体现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体现变法的作用。秦军强大起来,夺取西河之地。
材料中没有体现变法的原因,故选择C
考点七青铜器
5.下图是山西浑源出土的春秋晚期牛尊,这件青铜酒器造型古朴,牛的神色安详,四肢粗壮有力,最吸引人之处是牛鼻突出,穿上圆环,显得夸张又很真实,表明这是一头被驯养的牛。据此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当时()
①手工业的发展水平②农业生产已经使用蓄力
③山西的畜牧业居于全国领先地位④三家分晋已经发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试题解析:
逐个分析四个题肢的正确性。
①根据青铜酒器的造型可推断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②“穿上圆环.....被驯养的牛”可推断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蓄力;
③山西的畜牧业水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④三家分晋出现在战国初年。
故选A
考点八孔子
6.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试题解析:
逐个分析题肢是否符合“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
①“仁者爱人”体现爱人之心主张。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主张。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主张。
④“贵贱有序”体现等级秩序主张,与题意不符。故选A
考点九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7.观察所给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春秋形势图
图二战国形势图
(1)观察图片,指出图一到图二的变化。(3分)
试题解析:
题干限定要找“变化”即
找出图一无,图二有的信息。
两图都有的信息找出不同
观察图片可从诸侯国的数量、民族、战役、建筑方面找变化
答案:
诸侯国数量减少;战国出现少数民族匈奴;战国出现长城。(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
(2)阅读材料,完成表格。把四则材料观点所属派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2分)
答案:材料三墨家(1分)材料四法家(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1分)
答案:阶段特征:社会动荡,时代变革,思想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权威试题再现
1.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试题解析:
核心素养考查:史料实证
本题考查对甲骨文的理解认识,观察试图图片,分析备选项,设问为从有甲骨文的图示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汉字的构成方法。抓住“下面…图片”而A、C、D三项解读内容从图片史料中无法体现。故选B
2.富强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1)材料一提到了商鞅变法的那些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2分)
试题解析:
核心素养考查:史料实证
本题以《战国策.秦策三》的史料切入,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识记和理解,理解分析史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综合判断即可给出正确答案。
答案:
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
作用: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等。
3.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和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
试题解析:
核心素养考查:家国情怀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宗亲、功臣、前代贵族后裔为诸侯。题干中“凝聚血缘、和家团圆”的寓意强调的是血缘和家族亲情的关系,是宗法制的表现,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A、C、D三项的内容都没有强调血缘和家族亲情的关系。
A要贤能之人B有血缘关系C是国君任命D是靠才能选拔
中考演练:
1.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A.春秋争霸B.战国形势C.秦朝统一D.三国鼎立
答案:B
2.山西简称“晋”。下列选项与“晋”的来历相关的是
A.大禹治水B.西周分封C.晋楚争霸D.商鞅变法
答案:B???
3.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1)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发展趋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答案:西周战国秦
4.材料一:
(1)图A中孔子的言论体现了“______”的学说,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是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从孔子到孟子,大体经历了五代,孟子将孔子民本思想发展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同时孟子提出做人要有骨气和正气,如教材中“___________”。孔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__________。图B孟子言论被后世凝练为_____________,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人民英勇无畏、甘愿牺牲的民族精神。(4分)
答案:(1)仁;(1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分)维护君主统治;(1分)成仁取义(舍生取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