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个混迹于牛马市场、浑身充满市侩气息、每日与铜钱牙商打交道的商人,最后成为史书描述名扬千古的儒家道德模范,甚至用“盖以圣人之徒”来称呼他吗?是的,历史上的确真有这样的人,他就是一代儒家圣贤——段干木。段干木的一生书写了两个极端身份,一个是奸商,一个是名儒,一个人的角色可以矛盾如斯,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名字吓退一国敌兵春秋无义战。东周后期天子式微,战火的阴云一直笼罩在中国大地的上空,诸侯间的攻伐像儿童间的游戏,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引开一场战争。周安王元年(公元前)年,与魏国一水之隔的秦国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突然间想发兵攻伐黄河北岸中条山下的魏国,于是整军备战,秦王指挥大军直指刚建国不久的魏国,秦军行至阳狐时,看似不可避免的战争有了转机。这天晚上,秦王手下大臣司马瘐突然求见秦王,在见到秦王后,司马瘐劝谏秦王不要攻打魏国,他说:“魏文侯礼贤下士,又有大贤段干木辅佐朝政,魏国此时上下团结一致,天下没有不知道的,这样的国家,恐怕大王您的军队是征服不了的。”秦王考虑再三,叫来亲信大臣一同讨论,最后无奈的听从了司马瘐的劝谏,停止了对魏国的用兵。秦将起兵伐魏,司马瘐谏曰:“段木干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此事件被后世概括成一个著名的成语“干木偃息”,一场战争没有开打便就此结束,而结束的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名字——段干木。段干木何许人也?他既是名儒,也是奸商,既是贤士,也是隐士。关于段干木的记载,史书中并没有长篇大论来讲其生平,在《淮南子》中就简单一句“段干木,晋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介绍了其生平,这段记载表明,他既是一个贩卖马匹的商人,也是魏文侯的老师。一、“奸商”段干木,晋商老祖宗。在后世的记载中,由于段干木儒家圣贤的身份太过出名,以至于很多儒家史学家们都故意忽略了其商人的真实身份。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木,春秋末期晋国人,生活在大约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关于他的生卒在史料中仅仅限于猜测,仅仅以“魏文侯时人”、“盖其生晚周之季”等模糊的概念可以确定,他生活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无疑,与魏文侯执政年月相合。段干木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三国分晋的敏感时期,魏文侯执掌魏国后,把国都定为安邑,逐渐将其治理为一个名重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重镇,而段干木就混迹于安邑市井之间,做了一名贩马商人,他肆无忌惮的运用自己经商的天赋,以商人的奸诈和狡猾,很快便成为牙商首领,由于其巨商身份的确定,又位于晋地,所以被后世称之为“晋商始祖”。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重农抑商,所以段干木的名声在儒家之间很是不堪,当然作为商业届的成功人士,其做买卖利用坑蒙拐骗的手段想必也不会少,因此他在当时成为众人眼中鄙视的对象,《吕氏春秋》更是将段干木与颜涿、子石、索庐参、子张等人划分为“刑戮死辱之人”,可见当时名家大儒们对其鄙视的程度。但是段干木真的这么不堪吗?他就这么心甘情愿的做一个马贩子,一辈子在市井厮混并老死终身吗?显然不是的,段干木内心深处并不甘于此,他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实现真正自我价值的良机!二、由“奸商”到“名贤”身份的转变。这时刚刚执掌魏国不久的魏文侯由于国家新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大量人才的缺口才是魏国最为欠缺的,于是向天下贤才发出了求贤令,他为天下贤才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更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听说孔子门徒子夏还在教书育人,于是亲自拜访,将子夏请到魏国。此时的西夏已年近百岁,身体羸弱又加上双目失明,本不该远赴魏国,但其又被魏文侯的诚意所打动,于是毅然从鲁国奔赴魏国,来到了西河,办学育徒,魏文侯首先拜他为师,各地名士听闻子夏在西河办学,都闻风前来拜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事件——“西河设教”。西河文化由此兴起,文风日盛,西夏不仅授予魏文侯经书礼乐之学,更传授仁政爱民之道,魏文侯获益非浅。而此时混迹于市井的段干木等待的机会终于来到,他收拾行囊,来到西河拜子夏为师,更与贤人田子方为友,由于深受师友的影响,段干木学识德行大为长进,我们不知道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但这段学习生涯使他脱胎换骨,声名日进,竟然没几年便成为名动天下的大儒,随其师友一起在西河讲学,成为“西河设教”中的重要人物。在子夏的带领下,段干木和田子方都全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术,并将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子夏学派”,注重经世致用,行成了独特的战国文化,影响了吴起、商鞅等一大批思想家,并将这种独特文化传至秦楚等地,造就了秦楚等国后来的强盛,而段干木与老师子夏和好友田子方也被称为“三贤”。成名之后的段干木并没有将其作为进身之道,更没有因此为自己的商业捞取利益,从后来的他的表现来看,他的确不想做官,他的好友门徒后来纷纷出将入相,而他却坚持“守道不仕”,而恰恰如此,因此却更加声名远播,虽然后来段干木一度又重操旧业,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名贤”的身份,这也是儒家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段干木已然从“奸商”完全蜕变成了“名儒”。三、从“贤士”到“隐士”,道德模范的确立。从现在来看段干木这个人,他不求名却名动天下,不求功却功勋盖世,他到底追求什么呢?关于段干木,《高士传》有这样一则记载:“木,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事后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段干木的回答是他要遵守“不为臣不见君侯”的古训,魏文侯听后哭笑不得,但却更加敬重段干木,很难想象他这样做的动机,但是他不想岀仕的确是真实的。魏文侯对其有着极其高度的评价,甚至超越了当时对于子夏的评价,在《高士传》还有一则记载。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曰:“君何轼”?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利势,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如德贵,财不若义高。”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这段文字后来也被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叫“干木富义”,简单总结魏文侯的话来说就是说:“段干木怀君子之道,隐居在穷巷而名扬天下,他有德我有势,他有义我有财,势力不如德行尊贵,财物不如仁义高尚。”从这段记载的话来看,魏文侯对其评价的确极高。有贤名在身的段干木,一生没有入仕。虽然魏文侯多次拜访请其出山,让他感动不已,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做官。但魏文侯拜他为师,还是经常执弟子礼向他请教国政,他也倾心相告,并无留私,使魏文侯“得师而不得臣”。他一生皆隐居乡里,过着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他介于朝野之间,一方面自己经商积累的财富可以提供他全家人过这种衣食无忧的半隐居生活,另一方面虽然没有做官,魏文侯也没有委屈自己的这位老师,一定给了他优裕的生活保证。但不管怎样,他轻富贵,傲王侯的洒脱态度,终究是令人敬佩的。在段干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两个极端。他可以是唯利是图的奸商,也可以是道德高尚的大儒。经商时,满身铜臭味混迹于市井之间;道德圆满时,又轻富贵名利,居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坚身守道,独善其身。晚年他过着恬淡安逸的隐居生活,读书之余,也设堂讲学,为魏国培养了大量经世治国的人才,他就是这样由奸商到名儒,由贤者到隐士,这样一步步蜕变,终于成为儒家圣贤,完成了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作为名儒而不岀仕,作为贤人而隐世,段干木为何如此另类?段干木如此行径,依照我个人来看,他正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他也是一个清醒无比的人,他更明白自己应该在社会上该扮演什么角色。经过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不断战乱,他个人饱受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所以他不屑与那些乘乱而俯首奔走于宫廷豪门的游士食客们为伍。他更不愿为战争推波助澜危害百姓,所以他选择了退隐,选择了不岀仕。反之如果真的岀仕于魏文侯,那么儒家的“忠义”便替代了现在他极力推行的儒家“仁义”,必然会鼓动国君征伐杀戮,为了一国之君,自己却没有了独立人格,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这样看来,他游离于官场之外,以老师的身份来影响国君,会让“仁义之道”尽最大努力来影响魏文侯,以达到消弭战乱的目的。这样一来,自己的洒脱个性与儒家的道德规范得以融合保留,而自己的儒家风范则影响着魏文侯的政治决策,自己的经世之才也能匡扶魏文侯成为明君,一个仁爱之君就此在无形中慢慢确立,魏国也因此得以更加强大而称雄于天下。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首霸中原,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其中与段干木的在野辅政恐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段干木政治智慧的表现,所以说段干木既是名儒,也是隐士,更是智者。结语从历史结果可以看出,段干木对魏国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吴起也好,商鞅也罢,都是受其学说影响巨大,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魏国法家思想开始与儒家思想进行了结合,李悝首创魏国变法,使魏国迅速成为当时强国。可见,“三贤”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段干木人格的魅力也是强大的,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国因为段干木而罢兵将其证为实例。参考资料:《淮南子》、《史记》、《高士传》、《吕氏春秋》、《战国策》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