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5.html

在《战国策·秦册》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项橐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孔子的师父了。那么这个项橐到底是何人呢?大圣豪孔子为何要拜一个7岁的小儿为师呢?

其实这源自孔子与项橐(tuó)的一个打赌。

昔年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此时的孔子门下已是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地位非同一般。

有一次,孔子听说莒国之东有一座城池,这个城中的百姓都勤奋好学,且知识渊博,于是孔子便与弟子们商议,想要东游一探究竟。

就是在东游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

当时路上风景秀丽,谷物丰和,一派富庶之景,孔子在马车里面看到这一幕十分欣赏,于是与弟子尽兴谈笑。

然而就在谈笑间,突然在路上看到几个小孩在玩耍。

孩子们看到有马车前来,纷纷跑到路边避让,唯独一个小孩站在路中间纹丝不动。

孔子见状便在车上探出头询问道:“无知小儿,不知避让马车,挡在路中间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挡在孔子马车前面的就是项橐,项橐见这个老者说话极不客气,于是心生不快,所以心生一计,想要出言戏弄一下这行人。

于是便回答道:“城池在这里,马车如何能过去呢?”

孔子问道:“城在何处?”

项橐回答:“城在脚下”。

这个孩子的回答顿时让孔子心生好奇,于是便下车想要询问明白。

等到下车以后孔子才发现,原来几个孩子用泥土跟石子在路中间捏了几个城堡,此时这个孩子就站在“城墙”的前面。

于是孔子便问道:“这个城堡是干什么用的呢?”

项橐回答:“抵御车马军兵。”

听闻项橐的话,孔子认为这个孩子虽说气度不凡,却又恃才自傲,想要再考考他,于是又问道:“如果我就要从此过又当如何呢?”

谁知这个孩子回答道:“自古以来都听说马车遇到城墙避让,没听说城墙见到马车要挪走的。”

孔子听闻此话无法作答,于是只能绕开城堡行走。孔子被一个孩子出言调戏,而自己却无言以对,内心一直不快。

走了没几步,就见到一个农夫在田间锄地,孔子的弟子子路便蓄意出言为难道:“请问农家在做什么?”

农夫回答:“在锄地”

子路又问:“农家日日在此锄地,可知每天手中的锄头总共抬几次呢?”

农夫听见这个刁钻的问题回答不出,子路因此有些窃喜,然而就在此刻,项橐却从后方赶来了。

项橐回答道:“我父亲日日在这里锄地,当然知道锄头抬几下,夫子日日乘坐马车,想必也知道马蹄抬几下吧?”

这句话让孔子师徒二人哑口无言,孔子见这个孩子不过7岁模样,但却聪慧过人,伶俐非常,实乃罕见的神童,于是便下车想要细细观察项橐。

孔子对项橐说:“我见你才智过人,今天你我各自给对方出一道题,如果谁答不上来,就拜对方为师,你觉得如何?”

项橐听到孔子的话便说道:“不可戏言。”

孔子回答道:“童叟无欺”。

听闻孔子的保证,项橐欣然答应了,于是孔子问道:

“人能存在于世间,都是因为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五谷,才能孕育出万物生灵,那么我且问你,天上有多少颗星辰,地上有多少颗五谷?”

此时项橐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说罢,项橐又向孔子提问道:“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能鸣叫,松柏为什么能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和鸭因为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鸿雁有长颈,所以能鸣叫,松柏内心坚定(茎心坚实),所以能冬夏常青。”

项橐思考过后说道:“不对,鱼鳖的脚掌不是方形,却能浮在水面上,蛤蟆能鸣叫,却没有长颈,竹子亦是冬夏常青,难道也是因为内心坚定吗?”

听完项橐的话,孔子大惊,随后自叹不如。

孔子与项橐这一番对话,果然见这传说中的莒国名不虚传,就连一名7岁小儿都如此聪慧,于是他甘拜下风,询问项橐如何拜师。

项橐听闻此话,突然纵身跳入了旁边的水塘中,孔子对此疑惑不解,正在这时,项橐浮出水面说道:

“沐浴后方可拜师行礼,夫子过来沐浴吧。”

孔子见状说道:“我不会游泳,如果下水了,恐怕会沉下去。”

项橐说道:“鸭子也没有学过游泳,但却能浮在水面上。”

孔子反驳道:“鸭子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身上有绒毛。”

项橐道:“葫芦身上没有绒毛,却也能浮在水面上。”

孔子回答:“葫芦没有绒毛,却内里是空的,故而能够浮于水面。”

项橐又道:“钟是圆的,并且中心内空,又是因为什么沉而不浮呢?”

孔子听到此话哑口无言,最终只能按照项橐的要求沐浴,并且设案行礼,叩拜项橐为师,经过这件事以后,孔子决定不再东游,而是打道回曲阜了。

这个典故就是著名的“项橐三难孔子”,其中在后世广为流传的“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都是出自这一典故。

而在孔子拜其为师以后,项橐也被后世之人尊称为“圣公”。

这一典故至今为止流行了几千年,原本是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积极意义的典故,但是后人却对此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因为此事,孔子因此褒贬不一。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已经大圣豪没错,却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他绞尽脑汁刁难一顽童,最后却已失败告终。

当然了,也有人表示:孔子能够放下身段拜一个7岁的孩童为师,就说明圣人的心胸非常豁达,言出必行。

那么我们知道了孔子拜项橐的典故,时至今日,项橐的名气依旧经久不衰,那么又有谁知道神童项橐的结果如何呢?

关于项橐在《战国策》中的记载,其生卒年不祥,这给他的人生又添上了一笔神秘的色彩。

项橐自小就无师自通,聪慧过人,他喜好观察事物,每每有问题跟大人提问,却都问的大人们哑口无言。

而就是这样一位神童,在后世史料中流传,项橐的下场却非常凄惨。

由于项橐从小就聪慧异常,在当地小有名气,而在孔子拜他为师以后,他的名气更是传遍了齐鲁大地,因此他也被人盯上了。

当时齐国与鲁国两国争霸,齐国的君主就想请这位传说中的“孔子之师”来辅佐自己,所以便屡次派人前去项橐的家中邀请他。

项橐对此烦不胜烦,每次都直言拒绝,但是对方却并不死心。

项橐是鲁国人,齐国的君王屡次邀请他,倘若他答应了就是背叛鲁国,并且他虽然年纪小,但也深知官场昏暗,所以在不堪其扰之下,他的父母只能带着他不断地搬家躲避。

齐国君主在数次邀请都被拒绝以后,终于失去了耐心,他认为,项橐既然拒绝了自己,与其让别人夺去对付自己,不如自己彻底将他毁掉。

在一个夜晚,齐国君主派人将项橐绑去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林,在这里将他大卸八块了。

后来项橐的父母找到他的尸体以后,非常伤心的拼凑,想要给项橐留一个全尸,谁知道在这时,项橐却突然显灵说自己已经得道成仙。

当然了,这只是后世流传的其中一个版本,也有版本表示,项橐其实是被齐国君主放火烧死的,总而言之,不管哪个版本,唯一能够肯定的是,项橐的确死于非命。

项橐死的时候才13岁,也许是人们对于这个神童的死太过惋惜,这才加工出了他得道成仙的故事,使后世之人得到一丝心里安慰。

项橐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童,就在项橐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圣公庙,庙中还放了一座小儿的神像。

人们每逢天旱之时,就会去圣公像面前上香祷告,亦或者有人求子,也会去求圣公,据说连续多年,乡亲们都是有求必应。

据说在当地一带每逢下雨之时,也从不降下冰雹,人们都说这是圣公不舍得乡亲们的庄稼被砸坏,故而不下冰雹。

关于圣公的传说愈演愈烈,这里圣公庙也是几十年香火不断。

在我们的历史中,关于很多古人的传说却是非常多,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事实已经不可考,在很多人物的传说当中,也不乏众多被添加了神话色彩的故事。

虽说迷信不可尽信,但是我们还是要始终对古人保持敬畏的态度,尊重历史,了解历史,牢记中华文明,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