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教育
十一、《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抒情传统。(2)“风雅”精神。(3)比兴典范。(4)四言长存。
十二、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根据游国恩本总结的):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十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典雅,颇有语言技巧,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笔法是《春秋》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思想倾向,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写作方法。《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