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用对话形式写成的历史著作国语

1.左丘明与《国语》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流传很广,它讲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为了使自己不忘亡国之恨,他夜间睡在柴草上面,并在住处悬挂苦胆经常尝一尝苦胆的滋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最早详细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典籍就是《国语》

《国语》是古代用记言的形式编著而成的一本书,它记录的都是统治阶级的言论,记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它的体例是分国记载,属国别史,《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历史著作。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与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相传作者为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等也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左氏失明以后,才作《国语》”晋代韦昭认为左丘明编完《左传》以后,雅思未尽又作《国语》。但西晋太康二年(),从魏襄王墓中掘出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国语》三篇,称魏襄王为“今王”,因此可见,春秋时代的左丘明不可能写多年以后的事情。据此,我们只能讲,现在流传的《国语》不完全由左丘明所著。可是西汉司马迁认为左丘明作《国语》,而西汉距《国语》成书时代春秋时期又较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析《国语》的作者时也认为左丘目的可信度大。因此,我们认为《国语》也可能由左丘明编著,书中的某些篇章,在辗转流行中经当时各国史官汇集同类材料,朴充、整理、编排、加工润色而成,最后又由西汉刘向定型。当然,相距的时代太遥远,各种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论据,所以,《国语》的作者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史料作出最后的定论。

2.内容

《国语》共21篇,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内分八部分:《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所记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十二年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年的历史。其中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东周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诸侯国的历史,也有不少西周史实,西周的历史从穆王开始,记述了周穆王征犬戎、厉王暴虐、周王室东迁等重要史实,从中了解西周王室从兴盛到衰败及诸侯兴起的过程。《鲁语》始于庄王长勺之战,终于春秋末年。《齐语》突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政绩。《晋语》始于武公止于昭公,篇幅较大,内容丰富,如骊姬之难,公子重耳、夷吾出奔,以及晋文公树立霸业和改革的措施等。《国语》中对晋国的史事记载最多,因此有人说《国语》是《晋史》。《楚语》记述了春秋后期自庄王到白公之乱的历史,主要讲灵王与昭王的事逊关诺》则反映了吴越之间的争霸斗争,详细记叙越王勾践灭吴的过程。

3.史料价值

对《国语》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就是《国语》,但其史料价值仍不可忽视。该书史料极为丰富,所载内容大体与《左传》相同,也有《左传》所没有的《国语》中有许多关于祭祀的记载,而《左传》没有;《左传》以中原华夏地区为中心。《国语》对吴越边远地区均有叙述《左传》记周事很略。《国语》则记有穆、恭、厉、幽、宣、襄、定灵、景、敬等周国十王的大事;《左传》记齐桓公霸政事略,《国语》则详述管仲在齐国为相的事;《左传》对越灭吴记载很略《国语》则对之记载得特别生动详细。总之,《国语》补充了《左传》的缺失,以至司马迁修《史记》时,把《国语》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另外,《国语》中保留了许多远古传说如黄帝后裔(y),音义)姓氏,及西周时期一些先王的传闻,这些都是研究古代史的珍贵资料。

《国语》的体例是国别体,在编纂史上有突出贡献,它首创了国别史的体例。《国语》中分国记事将各国的材料再按时间先后排列。梁启超认为《国语》是“史学界最初有组织之名著”。它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编纂特点对后世史书的编篡有很大的影响,刘向的《战国策》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都属国别体体例。

《国语》编纂的又一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即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论、辩论来反映事件,对事件的起因,过程写得十分简单,如《左传》和《国语》中都记载了鲁庄公十年(前)的齐鲁长勺之战,《国语》用个字,《左传》用个字,《国语》中对话占个字,而《左传》中对话仅占61个字。可见,《国语》偏重记言而《左传》偏重记事。《国语》的文学价值比不上《左传》,更无法与《史记》相提并论,但《国语》中不手生动的含如《越语》中“勾践灭吴”的故事,描写勾践如何发奋图强,卧薪尝胆,最终将吴国灭掉,将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是水平较高的历史散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