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部正史传统史书有什么体裁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23/9478122.html

一、迄今为止,中国有26部正史:“三史”“前四史”“前四史”“十史”“十三代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

“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后被《后汉书》取代)。

“前四史”:“三史”加上《三国志》。

“十史”:《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十三代史”:“三史”加上“十史”。

“十七史”:“十三史”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二十一史”:“十七史”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

“二十二史”:“二十一史”加上《明史》。

“二十三史”:“二十二史”加上《旧唐书》。

“二十四史”:“二十三史”加上《旧五代史》。

“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

“二十六史”:“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

“二十七史”:“二十六史”加上《清史》(共和国即将完成)。

“二十八史”:“二十七史”加上《民国史》(等收复台湾,完成中国统一后再修)。

二十八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清史》。《民国史》。

但这些史书都存在种种缺陷,假如未来能通过考古发现更多史料来重修28史并拓展为42史,那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幸事。

私下命名的“四十二史”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竹书纪年》《两周书》《春秋传》《战国史》《诸侯国世系》《诸子百家谱》《秦记》《史记》《汉书》《莽新传》《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志》《南史》《北史》《隋书》《史通》《旧唐书》《女周传》《通典会要》《新唐书》《五代史》《十国志》《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文史通义》《地方志》《清史》《蛮夷戎狄胡蕃土洋传》《民主共和史》《全球通史》。

二、传统史书体裁有9种: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政书(典制体会要体)、方志、史评体。

(1)编年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纪传体:二十六史

(3)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南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前编》、[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清]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清]马骕《绎史》、[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民国]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4)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三国志》、[北宋]崔鸿《十六国春秋》、《南史》、《北史》、[唐]许嵩《建康实录》、《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北宋]路振、张唐英补《九国志》、[清]吴任臣《十国春秋》

(5)通史:《尚书》、《史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续资治通鉴》、[民国]钱穆《国史大纲》、[民国]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民国]白寿彝《中国通史》、[民国]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6)断代史:除《史记》以外的二十六史、[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明遗民]谈迁《国榷》

(7)政书(典制体会要体):[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遗民]马端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民国]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唐]苏冕《唐会要》、[唐]崔铉《续唐会要》、[北宋]王溥《新编唐会要》《五代会要》、[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清]《春秋会要》、[清]孙楷撰、徐复订补《秦会要》、《三国会要》、《明会要》、《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

(8)方志:[东汉]袁康《越绝记》、[东汉]赵烨《吴越春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遗民]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明遗民]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戴震纂辑派(地学派)、[清]章学诚撰着派(史学派)、[民国]梁启超

(9)史评体:[唐]刘知几《史通》、[唐]朱敬则《十代兴亡论》、[唐]吴兢《贞观政要》、[明遗民]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书知识点扩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史书三大题材: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四大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史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史学批评发展史“双璧”:《史通》、《文史通义》

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

三大奇书:《南北史合注》、《历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

政书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钦定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中国近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

备注:重修史书,史学界本就有珠玉在前,后人应该发奋努力,强爷胜祖,让中国的史家更繁荣辉煌。三国时《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已被社会广泛认同为“三史”,后来范晔的《后汉书》取代了《东观汉记》在三史中的位置。因此三史变成了《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细究《东观汉记》的创作班底(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不可不谓强大,且历经几代人才完成。但之所以《后汉书》能后来者居上,是因为作者范晔(南朝宋)充分吸取了《东观汉记》和之前各个版本《后汉书》的精华,用简单生动的笔触,写出了自己版本的《后汉书》,并且超越了前人。而西晋时期陈寿以《三国志》又为中国史书库锦上添花,遂合称“前四史”。

重修史书三法则:修史书,需三人-------前人收集资料,中人编撰成书,后人注释校正。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史书的真实、精彩、公正品质。

这是一项浩瀚的事业,更重要的是在重修史书的过程中,将重新塑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观、文明观。集历代先贤之思想,塑今人之未来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