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2.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个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人物——烛之武。他是怎样说退敌军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知人论世
1.走进作者
左丘明(约前—约前),春秋时期鲁国人。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左传》,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2.历史背景:
(1)周朝分为西周(前-前年)和东周(前年-前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雄。
(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援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立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文没有题目,题目是编者加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退”,使动用法,“退秦师”即使秦军撤退。本文主要记述了公元前年,在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危急形势下,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的故事。
附录:春秋时期版图
三、积累文言词句——“言”的教学
活动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自由朗读,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氾南() 佚之狐()阙秦()夜缒而出()君之薄也()杞子()共其乏困()秦伯说()逢孙()
失其所与()不知()
2.个人读/齐读
活动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自己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翻译中不会的词句。
3.检查并积累重点词句(多媒体展示点评)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用多媒体检查并积累课文中加点词(归纳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贰,从属二主)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越国以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共,同“供”,供给),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quē)(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表示希望、祈请。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ɡ)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zhì)(同“智”);以乱易整(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不武(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示祈使)”亦去之。
②学习翻译,积累重点文言句式
抽查学生翻译以下句子,教师点评答案,总结翻译的方法。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惠公)也曾答应送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作为酬谢),(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
(2)等到它使郑国成为东边的边境,就会又想扩张它(晋国)西边的疆界。
(3)越过别国(的土地)而把远地(的郑国的土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四、赏析文本
活动一:细读课文,理解文意,思考如下几个问题(媒体出示):
1.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如何理解?
参考: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说明了郑伯作为国君具有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2.从“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参考: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请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并作简要分析。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