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先后设置了代郡、上党郡、雁门郡、云中郡,却没有在土地广袤的晋阳所在之地太原置郡。这是为什么?讲缘由、摆道理,或许长篇累牍,若追述春秋郡县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只需一句话:因为晋阳是其故都,非后来扩张所掠之地。其中并无可循的什么典章规制,乃春秋战国之际,大国争霸,兼并土地时约定俗成的惯例。因为郡和县,本是当时诸侯各国对掠夺所得之田土,进行战时管理的一种新的封建式的临时设置,后逐渐固定,形成长设建置。查七雄之国,都未在自己的国都及所辖之地建郡(齐国例外,从未设郡),即便是故都,也没有设郡。这就是赵国不设太原郡的原因,仅此而已。作为战国中期的两个强国秦、赵,追根溯源,同出一祖。然而,为强大自己,兼并他国,谁还讲什么“同气连枝”“原本血亲”,照样是尔虞我诈,互为邻壑。尤其是秦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迅增,必欲灭六国而一统之。最初,秦赵两国除在黄河之西河段(晋陕黄河大峡谷),今离石南北临界外,其它地方有韩、魏两国相隔,所以战事鲜少。但是,强秦为腰斩“山东六国”合纵之势,施“远交近攻”之策,将魏国视为必欲先灭之敌。于是,迄前年(秦昭襄王三十二年),连年伐魏,三次兵临魏都大梁(今开封),几灭魏而“绝山东从(纵)亲之腰”(《战国策·魏策》)。赵武灵王的继承者赵惠文王,深知魏亡则合纵之链中断,赵国必受累于唇亡齿寒之害,后患不绝。遂多次组合赵、燕、齐联军救魏,中梗秦灭魏之举,使秦伐魏大略,多次举而不得,劳师无功。对大胆搅局之赵国,强秦深恨不已,必欲讨而创之。恰在此时(前),赵国向秦提出以河南(黄河之南)焦、黎、牛狐三地,换取被秦所侵占的河东(黄河之东)三邑蔺、离石、祁。时秦正想东进扩张,削弱六国合纵之势,交换可得河南要地,正求之不得。遂一口允诺,迅还河东三城。然赵国却悖诺,不交河南三邑。秦称虎狼之国,什么时候吃过此亏?且早有伐赵之心,便借道韩国,直趋韩、赵交界处之兵家要地阏与。欲取阏与,破赵都邯郸与“柱国”晋阳的战略犄角。何为“柱国”?史称“言于其国,如室有柱”,而“晋阳者,赵之柱国也”(《战国策·齐策》)。秦军千里奔伐阏与,赵国老将赵奢,率军裹脚不前,巧施畏秦怯战之计骄敌,迷惑不可一世之秦军。待敌中计失去警惕,忽夜奔突袭,大破强秦。久誉不败之军的秦军,为挽回颜面,再伐赵国几(今地不详)地,又被名将廉颇,重创折戟。秦军连连伐赵,连连败北,方知赵非韩、魏,不可小觑。遂改变战略,将进攻矛头直指晋阳。公元前年,秦将白起继“长平之役”,坑杀赵卒四十余万,赵国乏力不继之机,命司马梗挥师北上攻克赵国故都,有谓“柱国之城”的晋阳,首次落入秦军之手。史称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司马梗北定太原”(《史记·秦始皇本纪》)。古之晋阳,是一邑之概念,而太原则是汾河中游河谷平原的大概念。一句“司马梗北定太原”,告诉我们,这次秦军伐赵并非仅克故都晋阳,而是攻掠了赵国在太原盆地的许多城邑。晋阳自简子襄子创赵,即为国之根本,从未失手。一旦失之于秦,举国大震。赵孝成王急遣使官赴秦乞和,愿割让当初韩国所献上党郡并17县之地,换取秦军撤出太原,归还晋阳,暂息兵戎。时之秦国,数经大战,虽为胜者,亦损耗颇巨,无力再战,遂顺水推舟,得上党而舍太原,给了赵国一个面子。此后之秦、赵,国力日益悬殊,再难同日而语。赵国君臣以为割让上党,复得太原,能有一个休养生息、再振国势之机了。然而,一心要统一华夏之强秦,只是给了他们一个苟延之机,秦赵晋阳之争,方才帷幕初启。仅隔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秦再伐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又八年,秦庄襄王二年(前),“秦再伐赵,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虽每次赵军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均以失败告终。秦庄襄王三年(前),秦将王龄再伐赵,并“初置太原郡”,作出了永久占据太原的安排。但是,太原郡虽置,赵国毕竟在晋阳经营了数百个春秋,太原百姓和赵国残余势力,一直都在进行着顽强的抵抗。恰在此时秦庄襄王崩亡,他们趁庄襄王死、秦王政临位的交接之际,再举反旗,驱逐秦吏,史称“晋阳反”(上引均见《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从中可窥,从公元前年至年的十余年中,秦赵之间在太原的反复征战,是何等频繁。直至秦王嬴政登基,再派大军彻底平灭晋阳之反,重置太原郡,至此,整个汾河中游和滹沱河上游的广袤大地,都成为秦之行政区域太原郡,郡治就设在赵国故都晋阳。永失“国柱晋阳”之赵国,存世的时间不多了。近期热点中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太原提醒!太原两路段将占道施工;4条公交线路更改始发点责编:白伟版式:谢姣姣检查:魏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