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兼具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其用语简练,表达形象且富有趣味,广泛流传于民间口语之中。因民间又称其为“常言”或“俗话”,故多以“常言道……”或“俗话说……”的形式出现。从《汉书·路温郐传》所记“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本为吏期不对”来看,其产生到现在,至少有两千余年历史。
在雁北(山西省雁门关以北地区,包括朔州、大同两市)一带,曾广泛流行过这样一条俗语:
话说得卜喇喇,裤子尿得湿喇喇。
意思是讥讽某些人平时吹牛皮说大话,临事(或临阵)畏惧,怯懦不前。
该俗语不仅在表达上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而且其所产生的人文背景,也映射着胡汉杂居、民族交融的历史。
现在,我们从“卜喇喇、裤子、尿”这三个关键词入手,对其作一个简单的阐释。
卜喇喇,是方言叠韵后的效果。其原语“卜喇”又作“巴拉”,是balgansang(汉译“巴拉根仓”)的简读式,意为“丰富的语言”。在蒙古族民间故事中,巴拉根仓是一位有智谋但好说大话的虚构人物。其故事的基本框架是从蒙古族古老的民间故事《答兰胡达勒齐》(蒙古语意为“能言善辩者”或“撒谎大王”)演变而来的。在《巴拉根仓的故事》中,官僚、牧主和上层喇嘛给他加上“流氓”、“骗子”的罪名加以迫害,但每次都被他机智地斗败。在穷苦人中间,巴拉根仓到处受到欢迎和称赞。“风能刮到的地方,人们都知道巴拉根仓的名字。”蒙古语中,“巴拉根仓”不仅是民间故事的主人公,而且又用来形容“好吹牛说大话的人”。俗语中的“卜喇喇”即“语言丰富,好吹牛”的意思。
裤子,用在这里看似与后面的“尿得湿喇喇”前后呼应,表达了“尿裤子”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放在该俗语产生的历史原点分析,这里的“裤子”有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在突厥语中,korku意为“恐惧”,korkmak意为“害怕”。其首音kor与汉语的“裤子”(方言“子”读弱化了的-r音)几近相同。从阿尔泰语系诸语种音系演化的角度分析,korku词首k-在中世纪以后的蒙古语中分化为g-或h-,进而弱化并脱落,演进为蒙古语的aikh(恐惧)。如此来看,突厥语的korku仍保留着古老的形式。
尿或尿裤子,方言里常用来表示“软弱,惧怕”的意思。如过去秋忙时节,场面上常有相互打赌扛麻袋的,说二百斤的麻袋一圪挟就走了。结果真正圪挟的时候,总有人“尿了”。这里的“尿”,实际是“弱”字的方言记音。“尿”[ne:wgs]古音同“溺”[njewg/ne:wg],“溺”又从“弱”[njewg]得声。“弱”[njewg]有“屈服,惧怕”之义。如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有“别人弱他官府,我却不弱他”的对白,以雁北方言说出来,就是“别人尿他官府,我却不尿他”。当是“弱”之读音转为r-声后,方言以“尿”代之。如果从汉语语义历时性衍化的角度考察,“弱”之“屈服,惧怕”义项,产生于元明之际,其更可能是蒙古语nomoi(怯懦的)或nomoiraxu(发怯,变怯懦)的汉语音译。
如此,“尿裤子”极有可能是蒙古语nomoi和突厥语korku在特定方言区组合而成的一个“合璧词”,其语义仍是“怯懦,惧怕”。加上“尿裤子”是人在极度恐惧下常有的生理反应,其表达形式生动而又形象。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蒙古语的nomoi(怯懦的)或nomoiraxu(发怯,变怯懦)与上古汉语的“挠”[hnga?w/rnga?w/rna?w?]是什么关系?因为在上古汉语中,“挠”有“屈服,怯惧”之义。如《国语·晋语》:“抑挠志以从君。”注曰:“(挠),屈也”。《战国策·魏策》:“秦王色挠。”色挠,即面露怯色。现代汉语有“不屈不挠”。从语音上分析,当“挠”[hnga?w/rnga?w/rna?w?]之前冠h-或r-脱落后,即与“弱”[njewg]和“尿”[ne:wgs]音近同。
所以,笔者认为,作“屈服,惧怕”之义的“弱”[njewg]或方言里的“尿”[ne:wgs]字,皆为上古“挠”字的方言寄音,而上古汉语的“挠”又与蒙古语的nomoi(怯懦的)或nomoiraxu(发怯,变怯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之,流行于雁北一带的“话说得卜喇喇,裤子尿得湿喇喇”是一个胡汉掺杂、风雪交融的民间俗语。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民间的表达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